许多托管机构老板们,经常讲一句话:我们这些小机构就是“个体户”思维,所以很难做大。 这话背后,藏着太多无奈——他们每天忙到凌晨,亲自带班、对接家长、算工资、甚至修水管……看似“全能”,校区却越做越累,规模卡在30人以下,利润薄如刀片。更可怕的是,老板一旦生病或离开,校区立马瘫痪。 有人说:“托管行业门槛低,小本生意,能活就行。”但我必须泼一盆冷水:时代变了! 竞争加剧、家长需求升级……如果还抱着“自己干、省成本、不招人”的个体户思维,别说发展,生存都难! 今天,我想聊一个血淋淋的真相:为什么必须干掉个体户思维?以及如何用“团队思维”破局? 开篇 01你的“勤奋”正在杀死你的机构 “窦老师,我每天都很忙,一年到头为什么还是不赚钱?”——这是我被问过最多的问题。 如此勤奋“一个人苦撑”,又能走多远呢?校区越做越像小作坊,家长觉得你“不专业”,员工觉得你“格局小”,自己累到怀疑人生,却看不到出路。 1. 封闭式思维:勤奋,但无效 “不听、不接触、不融合、不借助……只靠自己,再勤奋,又能走多远?”这是许多老板的真实写照。 你研究招生方案3个月,同行早用AI工具批量获客; 你熬夜做教案,却不知道教育部门已发布新课标; 你拒绝参加行业会议,觉得“浪费时间”,结果竞争对手靠资源整合抢走你的生源。 2. 自我中心模式:榨干自己,饿死团队 为了“个人利益最大化”,你包揽核心工作、把控所有决策、舍不得分钱分权。表面看,你掌控一切;实际上,团队早已麻木: 老师觉得“反正我说了不算”,干脆躺平混工资; 主管抱怨“老板啥都不放权”,偷偷准备跳槽; 家长发现“每次沟通都是老板”,怀疑校区没人才。 3. 能力天花板:个人再强,也打不过团队 很多老板不服气:“我能干、肯拼、经验足,为什么非要靠别人?”但残酷的现实是: 你一天只有24小时,而团队能24小时接力; 你擅长教学,但招生、服务、运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; 你害怕“培养白眼狼”,却不知员工成长才是校区增值的核心资产。 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,只靠自己的勤奋,就像用勺子舀干大海——努力感动自己,结果毫无意义。 真相很残酷:用个体户的勤奋做企业,就像骑自行车上高速——再拼命也追不上汽车! 你亲自带班,老师就永远学不会独立; 你处理家长投诉,团队就永远没能力解决问题; 你紧盯每个学生,反而让家长觉得“离了你不行”,拼命压价…… 02为什么“个体户”思维是毒药? 我们获得的成功,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,更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,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。 思维模式,会在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操纵我们的行为,将我们引导到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。 我们很多托管老板都有“个体户”思维模式,也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一种模式,“有我就无他”。 这个思维模式看起来很好,几乎每件事情都是以我们个人的利益最大化,希望我们个人能收获更多的成长,但却忽略了和他人合作,不知道要去激扬他人的热情,给别人成长发展的机会。 个体户思维导致的3个真相是: 1. 老板越能干,团队越无能 我见过一位女校长,带班能力全校第一,家长点名要她上课。结果呢?老师成了“打杂工”,家长投诉换老师就不满意,她自己累出胃病,校区三年没扩一个班。 老板太能干,团队就会躺平——员工觉得“反正你行你上”,能力永远练不出来,忠诚度更是为零。 真相:老板的价值不是“救火”,而是“放火”——点燃团队,让他们比你更专业。 2. 省小钱,亏大钱 “招人贵,培养难,不如自己干!”这是个体户老板的口头禅。但算笔账:你月薪1万招个副校长,如果他帮你多招10个学生(单价1000元/月),直接增收1万,还释放了你80%的精力去搞战略。省下的人力成本,其实是堵住了增长通道。 3. 没有风险兜底,一踩坑就崩盘 个体户老板的命脉全系于自己一身。招生波动、政策变化、核心员工离职……任何一个风险都能让校区伤筋动骨。没有团队分担责任,老板就成了“高危职业”。 “个体户思维” 让你只相信自己的双手,却关闭了链接外界的门窗; 让你追求“个人利益最大化”,却忽略了团队和合作的力量; 让你用战术的勤奋,掩盖了战略的懒惰。 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,只靠个人的力量,太微薄了。 所以,以自己为核心,看似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,实际上恰恰让我们失去了,我们原本应该获得的更丰厚的一些生命的成果。 托管行业的未来,属于“甩手掌柜型”老板——不是真的甩手,而是用团队代替双手! 03突破思维关键:从“我”变成“我们” 1. 承认自己的局限 我曾以为自己无所不能,直到一次重病住院还电话不停,那一刻我才明白:老板的终极能力,是让别人有能力。后来,我做了三件事: 砍掉亲手带班:哪怕家长闹,也要逼老师成长; 每周开领导班子会:校长、副校长、教学主管必须到场,我只提问不拍板; 工资透明化:把分钱规则交给团队讨论,谁贡献大谁多拿。 半年后,团队主动扛起了招生、教学、服务,我反而成了“最闲的人”。 2. 领导班子:3个人是底线 很多老板问:“我就20个学生,需要配领导班子吗?”我的答案很坚决:哪怕只有5个员工,也要有3人领导班子(校长+执行校长+副校长)。为什么? 决策更稳:三人投票制,避免老板一拍脑袋就犯错; 培养接班人:副校长今天管5人,明天就能管50人; 老板敢放手:有人盯教学、有人抓服务、有人搞招生,你才能腾出手琢磨“怎么干掉竞争对手”。 注意:领导班子成员不一定要高薪,但必须给权!比如让副校长直接决定老师考核,校长只负责最终签字。 04干掉“个体户”思维三大狠招 1. 分钱:让员工“为自己干” 个体户老板总盯着“成本”,而团队思维老板会算“增量”。比如: 基础工资低,但绩效奖金上不封顶; 超额利润的30%分给团队(老师分15%,管理岗分15%); 每年拿出10%利润,给核心成员发期权。 钱分到位,普通人也能变干将;钱分抠门,干将也会变混子。 2. 分权:小事闭嘴,大事放手 老板最容易犯的错是——“看谁干活都不顺眼”。结果就是:一边抱怨员工不行,一边大包大揽。试试这么做: 小事权:采购文具、排课表、家长沟通,全权交给主管; 大事权:招生方案、教师培训、薪酬制度,领导班子投票决定,老板保留一票否决权(但尽量不用); 试错权:只要不触犯底线(如安全、口碑),允许团队犯错,学费你掏,经验归他。 3. 分身:把自己从校区“赶出去” 如果老板每天在校区超过4小时,说明团队建设不及格!强迫自己: 每天花1小时和行业高手交流(其他校长、教育专家); 每周去竞争对手校区“偷师”; 每月参加一场培训或论坛,哪怕线上课也行。 记住:你在外面学的每一个新点子,都可能让校区利润翻倍;你在校区修的每一张桌子,都在浪费战略机遇。 05从“个体户”到“团队王”自我蜕变清单 这是一个从“自我封闭”到“开放共生”思维觉醒的过程,也是我们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团队为王”的修炼过程。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变思维认知习惯: 1. 破“自我封闭”:主动链接,向外界借力 个体户老板总想“靠自己解决所有问题”,而团队思维老板会问:“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?” 向同行借经验:每月拜访1家优秀机构,偷师招生、管理、服务细节; 向高手借认知:加入行业社群,哪怕付费也要接触顶尖操盘手; 向团队借智慧:把“这事该怎么办”抛给领导班子,你只负责激发创意。 行动: 本周关注3个教育类公众号,摘抄10条可落地的干货; 下月参加1场行业论坛,至少加5个同行微信; 开放合作,比如邀请家长中的专业人士(如医生、律师)开展公益课堂; 逼自己每天问员工一次:“这件事如果是你决定,会怎么做?” 2. 破“自我中心”:成就他人,才能放大自己 真正的高手,都懂得“用他人的成长托举自己的目标”。 分名:让副校长站上家长会讲台,给他“权威感”; 分利:校区每增收1万元,拿出3000元奖励团队; 分机会:送潜力员工去总部培训,告诉他:“未来你可以负责分校。” 行动: 把“这事只能我来”换成“谁比我更适合做这件事?” 把“员工不行”换成“我给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吗?” 把“合作太麻烦”换成“谁能和我优势互补?” 3. 破“能力迷信”:建系统,而不是秀肌肉 别再炫耀“我什么都能干”!老板的核心能力,是搭建“离了你照样转”的系统: 人才系统:通过师徒制、储备干部计划,让每个岗位都有AB角; 决策系统:领导班子投票制+老板一票否决权(慎用); 分配系统:明确“基础工资+绩效+超额利润分红”,让团队为自己干。 系统思维,才是托管机构从“人治”到“自治”的密码。 行动: 选人:不追求完美,先找有责任心、学习力强的“70分人才”; 试岗:给3个月试用期,考察决策能力、抗压能力和协作意识; 赋权:每周让领导班子独立召开1次会议,你只旁听不插嘴。 结语 思维模式,决定你的未来 人与人的差距,从不在于能力或勤奋,而在于思维模式的维度。 个体户思维让你困在“自我感动”的牢笼里,而团队思维会带你看见更广阔的天地——当你激扬他人的热情,当你链接外部的资源,当你用系统代替蛮力,那些你曾不敢想象的规模、口碑、利润,都会自然涌现。 今天,你可以选择: 继续用个体的微薄力量,对抗时代的巨浪; 或者,打破思维枷锁,让团队和合作成为你的新杠杆。 我选了第二条路,从“光杆司令”到拥有全国6000家加盟和直营校区。现在,轮到你了。 淘汰你的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不肯改变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