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时间,有一条令人揪心的新闻:民办幼儿园,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出历史舞台。数据显示,2024年平均每天有58家民办幼儿园倒闭。很多办园十几年、二十年的老园长,一夜之间负债累累,含泪离场。 很多人觉得这是“别人的事”,但幼儿园的今天,很可能就是托管的明天。幼儿园比托管早三年面对孩子,如今它们集体“先走一步”,正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。如果我们不警醒、不改变、不提前布局,今天的幼儿园老板,也许就是明天的我们。 01幼儿园为什么会倒?死因值得深思 曾经风光无限的民办幼儿园,为何会集体陷入今天的困境?这不是某一个老板经营不善,而是时代变了,游戏的规则彻底变了。 死因一:孩子没了,还怎么做幼儿园教育? 这是最根本、最无解的一击。2016年,全国新出生人口是1883万,到了2023年,这个数字变成了902万,直接腰斩! 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市场的蛋糕瞬间小了一半。以前是孩子找幼儿园,现在是幼儿园抢孩子。源头没水了,你修的水渠再漂亮、再坚固,又有什么用?这场由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行业雪崩,没有一个教育细分领域能完全置身事外。 死因二:同质化严重,凭什么活? 绝大多数倒下的民办园,都死在了“同质化”这三个字上。过去,大家比拼的是谁的装修更豪华、谁的场地更大、谁的课程名头更花哨。结果就是,陷入了“重资产”的泥潭,背负着巨大的房租、装修和人力成本。 而当公办园凭借其天然的公信力、财政支持和价格优势席卷而来时,民办园既打不起价格战,又在服务质量上拉不开差距,最终只能被无情淘汰。 你用自己的短板,去死磕别人的优势,这难道不是商业模式的巨大失败吗? 死因三:船大难掉头,转型太难! 我们也看到,一些幼儿园不是没尝试过转型,做托育、搞养老、甚至直播卖货、开包子铺、摆烧烤摊……但为什么成功的凤毛麟角?因为基因不对。一个长期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资产机构,组织架构臃肿、思维固化,任何转型都意味着伤筋动骨,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,最终这些尝试都成了无奈之下的挣扎,而非涅槃重生的飞跃。 这三盆冷水,浇得人透心凉。但清醒过来后,我们托管人更应该感到一丝庆幸:幼儿园用它们的“先死一步”,为我们换来了宝贵的预警时间和转型窗口! 这几个问题,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? 02托管机构正在面临哪些现实痛点? 现在做托管越来越难了。难在哪?我归纳为这几点: 痛点一:生源变少,收费却涨不上去 痛点二:服务同质,除了作业还是作业 痛点三:成本上涨,利润越做越薄 痛点四:政策敏感,动不动就触红线 这些问题不解决,我们就是在步幼儿园的后尘。 03出路在哪?托管行业必须做对的四件事 幼儿园用教训换来了经验,我们没必要再走一遍弯路。在我看来,托管机构要想活下去、活得好,必须彻底转变思维——从“教育思维”转向“服务思维”。 1. 不做教育做服务,摆脱同质竞争 2. 轻资产运营,重软件投入 3. 面对少子化,必须布局多元化 4. 持续创新,而不是坐等转型 幼儿园倒闭潮看似是危机,实则是给我们托管人的一剂“预防针”。 它逼着我们思考:我们做的到底是什么?只是看孩子写作业吗?还是真正在为家庭提供价值? 未来能活下来的托管机构,一定不是最便宜的,也不是场地最大的,而是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。 少子化趋势不可逆,但需求不会消失,只会转移。谁能抓住变化,谁就能成为下一个赢家。 我们不追求做得最大,但一定要做得最久;不追求跑得最快,但一定要走得最远。 愿你我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,活得清醒、活得踏实、活得长久。
我们托管行业是不是也在面对类似的困境?
小学入学人数逐年下降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很多机构靠老生维持,新生招不来,更不敢轻易涨价,怕家长转头就走。
很多机构仍然停留在“接、吃、作业、送”的四步曲里。家长慢慢觉得你可有可无,甚至不如请个保姆。
房租、人力、餐食都在涨。有些机构看起来满员,但月底一算账,根本没赚多少钱。
国家明确禁止学科培训,但很多机构还在打擦边球,整天提心吊胆,不知哪天就被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