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托管机构的校长和老师,都遇到过这样的招生难题:跟家长聊了半天,家长却频频摇头说 “不需要”;好不容易聊到签单,家长却反复讨价还价;分不清谁是 “拍板的决策者”,白费半天口舌…… 其实,托管招生的关键不是 “能说会道”,而是掌握 “懂家长、引思路” 的面咨技巧。今天分享5个实战技巧,帮你轻松应对招生中的各种问题,让家长主动签单! 很多老师面咨时,总爱问 “您觉得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托管服务?”“您对我们的课程有什么想法?” 这类开放性问题,结果家长一开口就 “发散”,聊半天也聊不到重点。其实,想牢牢掌握面咨主动权,要多提 “只能用是 / 不是回答” 的封闭性问题: 这类问题的核心是 “替家长说出痛点”,家长只会下意识回答 “是” 或 “不是”,不会有太多思考空间。当家长连续说 “是” 时,会慢慢认可你的判断,跟着你的思路走,面咨成功率自然会提高。 面咨时,经常会遇到 “一家三口来咨询”“爷爷奶奶陪着妈妈来” 的情况,要是分不清谁是 “能拍板的人”,很容易做无用功。招生时,一定要先分清 “决策者” 和 “影响者”: 谁是决策者:通常是直接承担费用、负责孩子教育规划的人,比如爸爸妈妈; 谁是影响者:虽然不直接拍板,但能影响决策者的判断,比如爷爷奶奶、孩子本身。 应对方法很简单:重点关注决策者:比如跟妈妈聊 “孩子的作业情况、薄弱科目”,讲托管能帮孩子解决什么问题,让她觉得 “这家托管能帮到孩子”; 聊到费用时,家长总爱说 “能不能再便宜点?”“别家比你们便宜XX 元”,很多老师要么妥协降价,要么跟家长争论 “我们的成本很高”,最后要么少赚钱,要么谈崩。其实,家长讨价还价,要么是 “觉得不值这个价”,要么是 “想找点成就感”,用这3步应对就够了: 先亮品牌自信:别慌着解释价格,先跟家长说 “我们机构做托管5年了,附近学校80%的家长,都是朋友推荐来的,靠的就是‘作业辅导到位、孩子习惯改得快’的口碑,您可以问问周边的家长,我们从不靠低价吸引客户”; 再讲 “隐形价值”:告诉家长 “我们的托管费里,包含了‘作业分层辅导’(比如数学差补计算,语文弱补阅读)、‘每日学情反馈’(孩子当天学了什么、错了什么,您手机上就能看)、‘周末免费答疑’(孩子在家遇到难题,随时能问老师),这些服务,别家低价托管是没有的”; 最后 “温和坚持”:别跟家长硬刚,也别轻易降价,可以说 “我们的价格是统一规定的,给您的已经是老客户推荐的优惠价了。您给孩子选托管,肯定不是看便宜,而是看能不能帮到孩子,要是孩子在我们这能改掉拖拉习惯、成绩提上去,这点费用其实特别值”。当家长认可了托管的 “价值”,就不会再纠结于 “价格” 了。 面咨时,很多老师会滔滔不绝讲 “我们的课程多好、老师多专业”,却没发现家长皱着眉、眼神飘移 —— 其实是家长没听懂,或者觉得 “跟我没关系”。想让家长快速理解、认同,要做好两件事: 观察家长表情:如果家长点头微笑,说明对你的话感兴趣,可以多聊两句;如果家长皱眉、低头看手机,说明你聊的内容 “没戳中痛点”,赶紧换话题,比如从 “讲课程” 换成 “聊孩子作业拖拉的问题”; 善用生活化比喻:别讲专业术语,用家长熟悉的场景打比方。比如讲 “分层辅导” 时,可以说 “就像孩子穿衣服,有的孩子穿120码,有的穿140码,我们不会让所有孩子都用一套辅导方法,而是根据孩子的薄弱点,针对性补,就像给孩子选合身的衣服一样”;说 “习惯培养” 时,可以说 “孩子的学习习惯就像刷牙,每天坚持才能不蛀牙,我们托管班会每天督促孩子‘先写作业再玩耍、写完检查’,慢慢帮孩子养成好习惯”。比喻能让抽象的优势变具体,家长一听就懂,也更容易接受。 面咨时,最尴尬的就是刚开口,家长就说 “我们不需要托管”。很多老师会直接放弃,其实只要一句话,就能扭转局面:“家长,您别着急拒绝,我只占用您1分钟。您看,孩子的教育耽误不得,就算您暂时不想报托管,也可以带孩子来我们这坐一坐 —— 我们老师会跟孩子聊一聊,看看孩子是作业拖拉、学习兴趣不够,还是某科基础薄弱;就算最后您不报名,也能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,以后您辅导孩子也有方向。这也就花您晚上逛半小时街,或者周末抽一小时的时间,对孩子没坏处,您觉得呢?”这段话的核心是 “不给家长压力,只提供‘免费帮孩子找问题’的价值”,家长几乎不会拒绝。只要能让家长带孩子来机构,就有机会通过后续沟通,让家长认可托管的优势,最终实现签单。
上一篇:托管校长别再当 “勤杂工”!学会 “做更少但更好”,校区和个人都能突破瓶颈
下一篇:已经是最后一篇
返回列表
技巧 1:用 “封闭性问题” 带节奏,让家长跟着你的思路走
技巧 2:分清 “决策者” 和 “影响者”,精准发力不浪费精力
技巧 3:应对 “讨价还价” 有妙招,3步让家长认可价值不纠结
技巧4:会 “观察表情 + 用比喻”,让家长秒懂托管优势
技巧5:家长说 “不需要”?这样接,让家长愿意再聊下去
额外提醒:用好 “首因效应”,第一印象就赢一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