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91627326
微信咨询
申请加盟
申请加盟
4000-400-826
托管续班率低?教老师这样催费,家长不反感,报名更积极
2025-09-04 16:59


小学生托管班来说,续班比新招更关键 —— 毕竟,留住一个老学员的成本,远低于招一个新学员。但很多时候,优惠活动都准备好了,老师却犯怵:“不好意思给家长打电话”“开口提钱就尴尬”“说了半天家长也没反应”。

其实,续班催费不是 “硬要家长掏钱”,而是有方法的。帮老师理清这3步,续班率能悄悄涨上去。

 

一、先给老师 “卸包袱”:催费不是 “推销”,是 “服务的延续”

很多老师抵触催费,是觉得 “这像在求人花钱”。其实,换个角度想: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在托管学得好、习惯进步了,你提醒他 “有优惠活动,别错过”,反而是在帮他省钱。

让老师明白这3点,抵触感会少很多:

催费的前提是 “平时做得好”:如果平时每天都跟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(比如 “今天小明作业比昨天快了5分钟”)、家长有疑问时及时回应,催费时家长只会觉得 “老师很负责,还想着提醒我优惠”;

催费是 “检验服务的机会”:如果家长犹豫,正好可以问 “您是不是觉得孩子在哪方面还有提升空间?我们可以调整”—— 这既能了解家长需求,又能改进服务;

老师的 “信任度” 比销售话术管用:家长认可老师,才会认可托管。由带课老师催费,比前台或校长打电话更有说服力,因为 “孩子喜欢这个老师” 本身就是续班的最大理由。

 

二、名单分配有讲究:别扎堆打,别乱分配

“这个学生好几个老师带过,该谁打?”“新老师手里学生太多,顾不过来”—— 名单分配乱了,不仅效率低,还可能让家长觉得 “机构管理乱”。

按这3个原则分配,事半功倍:

提前 “圈定” 负责人:每个学生指定一个 “主带老师”(比如平时跟家长沟通最多的那位),哪怕孩子报了多个托管项目,也只由这一个老师负责催费,避免家长接到 “好几个老师的电话”,觉得烦;

“老人带新” 分数量:有经验的老师熟悉家长脾性,能多分配一些名单;新老师先从 1015个学生开始练手,重点在 “练话术、攒经验”,而不是 “冲数量”;

提前2个月 “预热”:别等优惠快截止了才通知,提前两个月让老师在日常沟通中 “随口提一句”(比如 “下学期我们会增加每周一次的专注力训练,您觉得孩子需要吗?”),让家长有心理准备。

 

托管续班率低?教老师这样催费,家长不反感,报名更积极


三、催费话术 “分阶走”:不同家长,不同说法,不尴尬

最让老师头疼的是 “不知道怎么开口”。其实,根据家长的 “续班意愿” 分个类,话术会自然很多。提前让老师做一张 “续班跟踪表”,列出学生姓名、当前状态(已报名 / 犹豫 / 可能流失)、备注(家长顾虑、孩子情况),一目了然。

1. 对 “铁杆家长”(每次都续班,信任度高):用 “提醒” 代替 “催”

这类家长不用多费口舌,发个微信或短信就行,重点是 “别让他错过优惠”:

“张妈妈,咱们秋季季托管的早鸟优惠这月20号截止,记得抽空报名哦~ 小明这学期进步挺大的,下学期咱们继续加油!要是您没时间,我帮您预留名额也行~”

如果发了消息没回复,隔 1-2 天打个电话简单确认:“怕您没看到消息,提醒一下优惠截止时间,不着急,您方便的时候报就行~”

2. 对 “大概率续班”(平时反馈不错,没明确说不续):先聊孩子,再提优惠

这类家长需要 “推一把”,但不能上来就说钱。先聊孩子近期的表现,再自然过渡到续班:

“李爸爸,最近小宝写作业不拖拉了,昨天还主动帮同学讲题呢,进步真不小~ 对了,咱们秋季托管开始报名了,这月报名有 9 折优惠,截止到20号。您看小宝下学期还继续来吗?我可以先帮您登记上,别错过优惠~”

如果家长说 “再想想”,别追问原因,可以说:“没问题,您考虑好告诉我就行。要是有什么顾虑,也可以随时跟我说,咱们一起想办法~”(记在备注里,后续针对性解决)

3. 对 “犹豫 / 可能流失”(平时反馈少,或提过不满):先 “补服务”,再谈续班

这类家长别急着催费,先解决他的顾虑。比如家长之前说 “孩子作业错得多,老师没怎么改”,可以这样沟通:

“王妈妈,上次您说小宝作业错题多,这两周我们让老师重点盯着他订正,每天都把错题整理成小纸条让他带回家练,您看他最近是不是好点了?

其实春季托管我们会增加‘错题复盘’环节,每天花10分钟帮孩子总结错因。现在报名有优惠,您要是觉得这个调整合适,我帮您留个名额?”

重点是让家长看到 “机构在改进”,而不是 “只想要钱”。

续班的核心是 “家长觉得值”

催费话术只是 “技巧”,真正让家长愿意续班的,是 “孩子在托管有进步”“老师够负责”“送过来放心”。

帮老师做好 “平时的服务”(比如每天发一条孩子的小反馈、定期和家长聊孩子的成长),再用对催费的方法,续班就会从 “尴尬的推销” 变成 “自然的延续”。

 

毕竟,家长愿意为 “效果” 买单,更愿意为 “放心” 买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