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管班老师最头疼的问题,莫过于 “纪律难管”:假期后学生心散坐不住、写作业时交头接耳、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…… 其实,纪律管理不是 “靠吼靠罚”,而是靠 “提前预防+科学引导”。以下6个针对性方法,从假期收心到考前沟通,覆盖托管全阶段,帮你轻松稳住班级秩序,让课堂既有序又有温度。 一、假期后第一周:抓 “纪律强化”,别让 “一放就乱” 成常态 很多托管老师都有同感:假期一结束,课堂纪律就容易 “失控”—— 学生上课爱讲话、互动时趁机打闹,若不及时制止,后续再想收心就难了。其实,假期后第一周是 “纪律重建” 的关键期,核心不是 “禁止互动”,而是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 “规则意识”。 具体可以这么做: 明确 “互动边界”:比如开展小组讨论前,先强调 “轮流发言,别人说的时候不插嘴”“讨论声音控制在小组内,不影响其他同学”,并让学生重复一遍规则,加深记忆; 假期后第一周把纪律基础打牢,后续课堂管理会轻松很多 —— 学生知道 “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”,老师也不用再频繁应对突发混乱。 二、按表操课+明确流程:让学生知道 “该做什么,怎么做” “老师,我忘带作业本了”“老师,这道题我不会,能现在问吗”—— 托管课上的这些突发情况,往往会打乱课堂秩序。其实,制定清晰的 “作业流程” 和 “纪律要求”,能让学生形成 “条件反射”,减少不必要的混乱。 比如针对 “作业辅导环节”,可以明确以下规则: 课前准备:作业辅导开始前5分钟,学生需把作业本、文具放在桌上,安静坐好,准备完毕后举手示意; 把这些规则做成 “班级公约” 贴在教室墙上,每天托管前花1分钟提醒学生,慢慢就会形成习惯。当学生知道 “每个环节该做什么、怎么做”,课堂自然会有序 —— 规则不是 “约束”,而是帮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 “指南”。 三、每周之星+榜样引导:用 “正向激励” 带动全班 一个班级里,总有几个 “纪律好、省心” 的学生,也有几个 “爱调皮、难管” 的学生。与其盯着 “问题学生” 批评,不如用 “榜样力量” 带动全班 —— 好学生是 “夸出来的”,有了可模仿的对象,其他学生自然会向 “好行为” 看齐。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: 设立 “每周纪律之星”:每周五评选1-2名 “纪律之星”,标准不用太高,比如 “一周内没被提醒过讲话”“作业时能安静专注”“主动帮同学维持秩序”,并在班级群里表扬,给学生发小奖品(如贴纸、小笔记本); 用榜样带动纪律,比批评惩罚更有效 —— 学生更愿意 “向优秀看齐”,而不是 “害怕被批评”,课堂氛围也会更积极。 四、及时灵活奖惩:让 “好行为有奖励,坏行为有提醒” 奖惩是纪律管理的 “工具”,但关键在 “及时” 和 “灵活”—— 奖励要让学生知道 “为什么受奖”,惩罚要让学生知道 “错在哪里”,避免 “一刀切” 或 “延迟奖惩”。 比如可以这样设计奖惩方式: 奖励:小而及时:发现学生主动遵守纪律,比如 “安静写作业20分钟”“提醒同学不讲话”,立刻口头表扬 “你今天作业时特别专注,值得表扬”,或给一张 “积分卡”,攒够5张换小奖品; 奖惩的核心是 “引导”,不是 “威慑”—— 让学生知道 “遵守纪律能让自己和大家都受益”,比 “怕受罚而遵守” 更持久。 五、针对 “注意力不集中”:用 “悄悄提醒” 拉回学生注意力 托管课上,总有学生容易走神:玩文具、看窗外、和同学传纸条…… 这时若大声批评,不仅会让学生难堪,还会打断课堂。其实,用 “非语言提醒” 或 “轻微互动”,既能拉回学生注意力,又不影响课堂。 比如这些实用的提醒方法: 眼神/表情提醒:发现学生走神,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,轻轻点头,示意 “该认真了”;如果学生没注意到,可以微笑着眨眨眼,增加互动感; 这些 “悄悄提醒” 的方式,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,又能有效纠正走神,比 “当众批评” 效果好得多。 六、期中考前:用 “个别谈话” 化解 “批评后的抵触” 期中考前,学生压力大,纪律问题可能会增多 —— 有的学生因焦虑而烦躁、爱发脾气,有的因害怕考不好而故意捣乱。这时若在课堂上批评,很容易引发学生抵触,课后的 “个别谈话” 就显得尤为重要。 谈话时要注意这几点: 先安抚情绪,再聊问题:比如学生因烦躁在课堂上讲话,课后可以说 “我知道你最近复习压力大,有点烦躁,这很正常”,先共情,再聊 “但上课讲话会影响自己复习,也会打扰同学,下次想发泄可以找老师聊一聊”; 期中考前的学生更需要 “理解”,课后的个别谈话,既能纠正纪律问题,又能缓解学生压力,让他更愿意配合老师。 托管纪律管理,“疏” 比 “堵” 更重要 很多老师觉得 “纪律管理就是管着学生,不让他们犯错”,其实不然 —— 好的纪律管理,是帮学生养成 “自我约束” 的习惯,让他们知道 “遵守纪律能让托管课更高效、更开心”。 从假期后抓强化,到用规则定流程,再到用榜样、奖惩、提醒、谈话灵活引导,每一步都不是 “压制学生”,而是 “引导学生”。当学生从 “被动遵守” 变成 “主动维护” 纪律,老师不用再频繁操心,课堂也会变成 “有序又有温度” 的学习空间 —— 这才是托管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。
及时制止 “小混乱”:发现有学生趁机讲话或打闹,不用停下课堂批评,而是走到他身边,轻轻拍肩提醒,或用眼神示意,既不打断课堂节奏,也能让学生意识到 “违规了”;
课后强化 “尊重意识”:利用托管间隙,和学生聊 “为什么要听别人说话”“如果别人打断你,你会开心吗”,让学生从 “被动遵守” 变成 “主动理解” 规则的意义。
提问规则:遇到不会的题,先在题号旁做标记,等老师巡视时单独问,或举手等待,不随意离开座位、不喊老师;
完成要求:作业写完后,先自己检查,再交给组长,然后安静阅读或做课外练习,不打扰其他同学。
让榜样 “分享经验”:评选后,让 “纪律之星” 说说 “自己是怎么做到上课不讲话的”“写作业时想玩了怎么办”,学生的分享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;
善用 “体态语引导”:老师的体态语也是一种 “隐形榜样”—— 比如弯腰倾听学生提问、批改作业时认真专注,学生看到后会不自觉模仿;发现学生坐姿端正,也可以竖起大拇指点赞,用肢体语言传递 “你做得好”。
惩罚:轻而有针对性:对于轻微违规(如小声讲话),不用批评,而是让他 “当10分钟纪律小助手”,帮老师提醒其他同学;对于多次违规,课后单独聊 “你今天三次讲话,影响了自己和同学写作业,下次想说话时可以先深呼吸,等写完作业再聊”;
避免 “集体惩罚”:比如 “因为有人讲话,全班都不准休息”,这种方式会让纪律好的学生委屈,也会让问题学生产生 “反正大家一起受罚” 的心理,反而起不到效果。
肢体动作提醒:边讲课边走到学生身边,用手轻轻敲他的作业本,或整理他桌上的文具,用动作唤醒注意力;板书时,手指向他的方向,同时说 “这道题,谁能来答一下”,让他被迫集中精神;
提问式提醒:故意问他一个简单的问题,比如 “刚刚老师说作业要先做什么来着?”,让他不得不思考,自然就会拉回注意力,回答后再鼓励 “下次要认真听哦,你答得很对”。
明确 “错在哪”,给 “改进方法”:不说 “你又上课讲话”,而是说 “今天你在作业课上讲了3次话,每次都打断自己写作业,下次想说话时,先在纸上写下来,等休息时再说,好不好?”;
传递 “老师没放弃你”:最后一定要说 “老师知道你想学好,也相信你能改好,有困难随时找我”,让学生感受到 “批评是为了帮他,不是讨厌他”。